杭州一塑粉厂被罚20000元!原因值得所有涂料人注意

来源:米乐体育官    发布时间:2024-04-11 18:26:32 9999

  为推进2021年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工作,按照全员练兵、全年练兵、全过程练兵的要求,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将定期对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查办的环境违法典型案件进行通报。

  以案练兵、以案提能,有效提升各地执法队伍发现问题的能力水平和办案水平;以案释法、以案育企,形成对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倒逼企业提升环境守法意识。

  近日,杭州生态环境厅通报了2021年第一批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趣涂料(趣涂网)注意到案例中涉及一家粉末厂。具体如下:

  新版的《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该案件为企业对排污许可证申领工作了解不充分,导致排污许可证登记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的典型案件。

  2021年3月5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执法人员对余杭区某塑粉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该公司现场有2台喷台的废气各通过1个排气孔排放至厂房外,6台磨粉机产生的研磨废气通过布袋除尘后接入1根15米高的排气筒后高空排放,经核对,该公司排污许可证上仅填报1个废气排放口。

  该行为违反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4月9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对该公司作出罚款人民币2万元的处罚决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排污许可管理,规范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污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称排污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对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

  (一)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或者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

  (二)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较小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拟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制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范围、实施步骤和管理类别名录,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污许可在线办理水平。

  排污许可证审查与决定、信息公开等应当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办理。

  第五条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第六条排污单位理应当向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批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排污单位有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场所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场所分别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能够最终靠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也能够最终靠信函等方式提交。

  (一)排污公司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

  (三)按照污染物排放口、主要生产设施或者车间、厂界申请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四)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自行监测方案等信息;

  (五)主要生产设施、基本的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环节等信息,及其是否涉及商业机密等不宜公开情形的情况说明。

  (一)属于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出申请前已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单位基础信息、拟申请许可事项的说明材料;

  (二)属于城镇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污单位的纳污范围、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说明材料;

  (三)属于排放重点污染物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单位通过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替代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说明材料。

  (一)依法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二)不属于本审批部门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向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3日内出具告知单,一次性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五)属于本审批部门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排污单位根据相关要求补正全部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审批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审批部门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条审批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来审查,并可以对排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

  审批部门可以组织技术机构对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来技术评估,并承担对应费用。

  (一)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或者已经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

  (二)污染物排放符合污染物排放规定要求,重点污染物排放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准文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其中,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位于未达到国家环境品质衡量准则的重点区域、流域的,还应当符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关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别要求;

  (三)采用污染防治设施能够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或者符合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第十二条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合乎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对不合乎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对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有必要进行现场核查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合乎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对不合乎条件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一)排污公司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等;

  (八)自行监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的内容和频次等要求;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排污单位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于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审批部门提出申请。审批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查;对合乎条件的予以延续,对不合乎条件的不予延续并书面说明理由。

  排污单位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审批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排污单位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二)生产经营场所、污染物排放口位置或者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十六条排污单位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发生变化,需要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的,审批部门可以依法对排污许可证相应事项做变更。

  排污单位理应当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按照生态环境管理要求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建立环境管理制度,严控污染物排放。

  第十八条排污单位理应当按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建设规范化污染物排放口,并设置标志牌。

  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应当与排污许可证规定相符。

  实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的同时,建设规范化污染物排放口。

  第十九条排污单位理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原始监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可以少于5年。

  第二十条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排污单位发现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并进行全方位检查、修复。

  第二十一条排污单位理应当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格式、内容和频次,如实记录主要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运作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环境管理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可以少于5年。

  排污单位发现污染物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不正常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减轻危害后果,如实进行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并报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说明原因。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不正常的情况下的污染物排放计入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

  第二十二条排污单位理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频次和时间要求,向审批部门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行为、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发生停产的,排污单位理应当在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中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变动情况并说明原因。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中报告的污染物排放量可当作年度生态环境统计、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排污单位理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

  污染物排放信息应当包括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作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其中,让水受到污染的东西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的,还应当包括污水接入市政排水管网位置、排放方式等信息。

  第二十四条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很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填报排污登记表,不需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

  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范围名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制定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范围名录,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基础信息、污染物排放去向、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信息;填报的信息发生变动的,应当自发生变动之日起20日内进行变更填报。

  第二十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污许可的事中事后监管,将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年度计划,根据排污许可管理类别、排污单位信用记录和生态环境管理需要等因素,合理确定检查频次和检查方式。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录执法检查时间、内容、结果以及处罚决定,同时将处罚决定纳入国家相关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排污单位理应当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并根据相关要求提供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七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能够最终靠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监控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发现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许可排放浓度的,应当要求排污单位提供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来核查,必要时可以组织并且开展现场监测。

  第二十八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据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以及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对排污单位在规定周期内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是不是满足排污许可证规定进行核查。

  第二十九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通过现场监测、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获得的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数据,可当作判定污染物排放浓度是否超过许可排放浓度的证据。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不一致的,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收集的监测数据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第三十条国家鼓励排污单位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排污单位未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该依据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自行监测数据等相关材料,以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综合判断排污单位采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能否稳定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对不能稳定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应当提出整改要求,并能增加检查频次。

  制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应当征求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排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均有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举报的权利。

  接到举报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排污许可证审批或者监督管理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四)依法应当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重新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排污许可证,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

  (四)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八)发现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传输数据异常或者污染物排放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不正常的情况不报告;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每次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未如实记录主要生产设施及污染防治设施运作情况或者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

  第三十八条排污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复查,发现其继续实施该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或者拒绝、阻挠复查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按日连续处罚。

  第三十九条排污单位拒不配合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由审批部门依法撤销其排污许可证,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转让排污许可证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相关证件或者吊销排污许可证,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接受审批部门委托的排污许可技术机构弄虚作假的,由审批部门解除委托关系,将相关信息记入其信用记录,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同时纳入国家相关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禁止从事排污许可技术服务。

  第四十三条需要填报排污登记表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填报排污信息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本条例规定予以处罚外,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处以拘留:

  (二)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施行前已经实际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并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继续排放污染物。整改期限内,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向其下达排污限期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内容、整改期限等要求。

  第四十七条排污许可证申请表、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等文件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等,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八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涉及国家秘密的,其排污许可、监督管理等应当遵守保密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飞机、船舶、机动车、列车等移动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管理,依照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排污单位理应当遵守安全生产规定,按照安全生产管理要求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在运行和维护污染防治设施过程中违反安全生产规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排污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