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补良:晋北鼓吹奏响国际乐坛

来源:米乐体育官    发布时间:2024-02-05 23:54:58 9999

  核心提示:卢补良:晋北鼓吹奏响国际乐坛郑志东 李明亮“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如果说唢呐是乐器之王,那么卢补良就是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如果说唢呐是乐器之王,那么卢补良就是晋北鼓吹发祥地上的唢呐之王。山沟旮旯里百姓司空见惯的唢呐,经唢呐大王艰辛操作,居然登上大雅之堂,奏响国际音乐殿堂。

  这个吹唢呐出了名堂的人叫卢补良。他长在农村,出身寒门,虽说幼年求学艰难,但四十余年艰难跋涉,成果颇丰,不但音惊国内剧场,而且还成了第三届国际音乐论坛上的强音。卢补良是中国民族传统吹打音乐界的全国吹歌大王。全国仅有十名的吹歌大王,卢补良名列其中;卢补良是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获得者,全国仅有五名,卢补良又在其列。卢补良演奏的晋北鼓乐还被写进全国大专院校的音乐教材,并列入联合国遗产组织第二届太极传统音乐奖推荐项目,来自国外国内的一些名家专程来忻拜访卢补良,交流相关唢呐音乐。

  记者近日慕名专访民间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鼓吹”唢呐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忻州八音艺术团团长的卢补良。

  山西北中部的忻州,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南踞中原,北控大漠,素有“晋北锁钥”之称。长久的文明积淀,也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异常浓厚、丰富和色彩鲜明的八音音乐文化。

  1960年8月9日,卢补良出生在这样一个荡满民间音乐文化的“中国八音之乡”——忻府区解原村,从小耳濡目染,听熟了“八音”的音乐,唱熟了“八音”的音调。于是,孩提时的他便在不知不觉中惹上了“八音瘾”。神池县石窝村双目失明的吹鼓手二明子,吹唢呐太用功吹炸了脸腮,一吹唢呐就明显鼓起两个脸泡,成为忻州地区那个时代民间乐界的经典形象,尤其是时任地区文化局长张启明给二明子拍的传神照片,至今仍在卢补良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卢补良对记者讲,二明子曾是他心中的偶像,因自己太爱吹唢呐了,二明子的超人功夫惊世演技正好契合了这个少年那个时侯立志要做唢呐王的朴素理想。

  上世纪六、七年代,生活在农村的卢补良,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跳出农门找一份工作,或学一门手艺,好养家糊口。他思来想去,唯一可能实现的愿望就是,学一门吹鼓手的手艺比较实在。可这一想法,立马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吹鼓手行当不好,属于下九流行业,社会上人瞧不起,找媳妇都困难,干什么都可以,唯独干这行,不行。卢补良拿回的乐器也被家人没收了。

  冥冥之中,或是天意,就在此时,卢补良的启蒙老师、本村四代传承的艺人武贵兰听说卢补良有意学艺,愿意收他为徒。卢补良16岁时,正式师从同村八音世家著名传人武贵兰先生学习晋北鼓吹,从此走进了八音艺术——晋北鼓吹的神圣殿堂,成就了他的唢呐人生,至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心爱的事业中,期间他决心干出点名堂,对得起自己当初选择这个行业的初衷。

  想法归想法,但现实与理想却相差很大。卢补良生活的忻州和定襄、原平、五台是晋北鼓吹的发祥地,这里历史上班社林立,高手众多,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和群众基础,想在此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卢补良默默地苦练,静静地等待。

  艺术来源于生活,卢补良不仅勤吹唢呐,而且心有所悟,用唢呐声表现不同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用唢呐音倾诉人物衷肠,恰到好处,使人共鸣。其代表作《走西口》《大得胜 》套曲就是这样的产物。上天总给勤奋的有心人,终于展露头角的机会来了。1980年,忻州北殿古会恢复,庙会组委会邀请忻、定、原、台四县38家八音会团队参加演出比赛,20岁的卢补良凭借自己的真本实事一举夺得比赛第一名,迈开艺术人生的坚实一步。

  斗转星移,长话短说。经过十多年努力,卢补良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演奏水平日臻成熟。

  1996年,由卢补良等创作演奏,山西电视台和忻州电视台拍摄录制的MTV《事宴》在全国百家电视台参加的评奖中获金奖;1998年,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行文命名卢补良为“山西省民间唢呐吹奏家”;1999年,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播出卢补良专访节目。卢补良的名声慢慢的变大,他除参加各种演出外,对在全国吹打乐中占有主体地位的晋北鼓吹这一地方传统音乐进行了大量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重点瞄上了《八大套》。

  《八大套》是晋北鼓吹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著名套曲,由《青天歌》套《扮妆台》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箴言》套《鹅郎》套和《劝金杯》套组成,结构庞大,曲情多变,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是祖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八大套》是晋北民间吹打乐中一部宏大的组合型乐章,主要流传于晋北的五台、定襄、忻州、原平一带。因由八首各备型制、各成章法的套曲组合而成,故得名《八大套》。八首套曲包括了不同意境、不同情趣、不同韵味、不同旋律特征的67支曲目124支乐曲,完整地演奏下来,至少需要5个半小时。

  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到忻州采风,希望卢补良能够搜集整理山西八大套,并且答应在中央音乐学院为他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这正与卢补良多年的愿望不谋而合,他便开始了漫漫的探索之路。

  卢补良对采访的记者说,为了张教授的这一句线年,相当漫长,相当艰辛。确实,整理八大套,对于一个没有经过音乐院校正规学习的民间艺人来说,真有点天方夜谭。况且老艺人讲,八大套已失传多年,现在要把它找回,无疑大海捞针。但依卢补良的倔强脾气,就是远在天边,也要找回来,以此了结一桩心愿。他利用演出空间,走烟台,下太原,进北京,只要有点线索,他都要亲自去搜寻。当然,大部分都是空跑一趟。但他不气馁,一直追寻下去。他也找到过一些知情艺人,或由于门派成见,不予传授;或推说技艺失传,没办法提供。为了《八大套》,卢补良路跑的不少,人也见得挺多,但总是无功而返。一次次空跑,但没挫败他的锐气。功夫不负有心人,曲曲折折中,终于找齐了全部资料,为研究、传承八大套掌握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2006年,晋北鼓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而引起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保护工作也将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卢补良的研究,有助于在拓宽晋北鼓吹及其代表性著名套曲《八大套》音乐研究视界的同时,为拓展中国民间吹打乐研究的分支学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隔行如隔山,搞音乐的都清楚,一部再完善的曲谱都不可能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必须有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乐曲,不同的演奏者将演奏出不同的效果,关键是看演奏者对音乐的把握和理解。

  要把这部代表晋北鼓吹最高成就的经典音乐作品完美展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卢补良依靠多年积累的音乐素养,进行大胆实践,仔细揣摩,但总感到不尽如人意。屡试不行,还得向高人请教。他七拐八折找到海政文工团的任贵和老师,任贵和老师对他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相信到相信,从不传授到传授,其间酸甜苦辣,只有卢补良最清楚。终于得到任贵和老师的认可并把卢补良当徒弟对待,对他进行悉心指导,卢补良受益匪浅。回望走过的路,卢补良感叹颇多,他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没有任贵和老师,自己绝对完不成八大套。

  其时,任贵和老师当面教授技艺。有此基础并有这个激情的卢补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整理了《青天歌》《十二层楼》《推碌碡》《箴言》等套曲,并进行了录音,得到省、市音乐专家的肯定。部分曲目在西安、北京等地大型演出活动中进行展演,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目前,《新山西八大套乐谱辑录》一书已出版发行,圆了几代音乐人的梦。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卢补良为之半生陶醉并毕生弘扬。他还自创、合创了《山水关豪情》《山乡畅想》等系列套曲;撰写了《忻州民间吹打乐初探》等一系列论文,使晋北鼓吹传承项目有了创新性发展。

  卢补良拿着唢呐对记者说,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九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来头”,《八大套》也不例外,那么,《八大套》涵括了这么多的单曲,其“来头”怎样?演奏技法又有何特点?

  卢补良对记者说起晋北鼓吹,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如数家珍。晋北鼓吹在他心里滚瓜烂熟,其前世今生是:晋北鼓吹,亦称晋北鼓乐、晋北八音会,民间俗称“鼓班”、“响工”,晋西北一带则称“鼓匠”“鼓上家”,是遍布晋北城乡 (尤以忻府、五台、定襄、原平为最)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组织与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总称,是山西民间吹打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全国吹打乐中亦占有主体地位,与浙东锣鼓、苏南吹打、河北吹歌 、潮州大锣鼓等并驾齐驱,跻身于中国民间传统吹打乐之林。

  鼓吹,原是我国汉魏时起即已流行的一种民间器乐,汉代已在晋北出现。据《万姓统谱》记载,秦末时有一班壹子,为避兵乱,移居楼烦(今静乐、宁武一带)以放牧为生,成为富翁,他“出入游猎,旌旗鼓吹,以财雄边”(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是目前可见关于晋北鼓吹的最早记载。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鼓吹逐渐被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隋唐时,鼓吹已和”散乐“(百戏)相结合,又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的“社火”以及红白事宴等民俗活动中,其后历代相承,用途十分普遍,深受晋北人民群众喜爱。

  清末明初,是晋北鼓吹日渐红火、遍地开花的鼎盛时期,主要曲目既有结构长大、曲情多变的《八大套》,又有音乐红火、气势磅磗的《大得胜》;还有舒缓悠扬的《莲花落》《大安鼓》等,曲目多达百余种。这一期间,晋北地区八音班社争奇斗艳,名家辈出。仅以忻府区为例,知名者即有北赵的寇旺、匡村的田旺、东楼的张连科、南沟的范和以及民国中后期解原“武家班”武黄柱、武润兰、武贵兰、武先喜,北赵寇应堂、东楼张金海、张福海,部落韩三,温村闫桂宇,奇村胡明、胡宝龙、胡天泉等,灿若星辰。

  新中国成立后,晋北鼓吹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1953年,以殷二文、田元喜、殷补治、任贵和等为骨干的晋北鼓吹乐队代表山西进京参加了全国首届“三民调演”(民乐、民歌、民舞),受到大会表彰;1957年,以胡天泉先生(忻府区奇村人)为首的晋北鼓吹代表队,携《大得胜》套曲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荣获金质奖。晋北鼓吹这一个地区小曲子,终于浸浸乎蔚然成观,跻身于世界乐坛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强烈要求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以及空前活跃、成果累累的音乐环境,使晋北鼓吹出现了新的更大繁荣:艺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空气空前活跃,传承创新硕果累累,忻州鼓吹乐的兴旺景象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底,全境吹打乐班社达13000多家,从业者有15万余人,显示了晋北鼓吹万紫千红的绚丽前景。晋北鼓吹这枝古老的民间音乐之花,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肥田沃土中,返老复青,重绽新蕾。2006年忻州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八音之乡”和“中国八音文化研究基地”。

  记者问到《八大套》曲牌的由来,卢补良说,《八大套》是晋北鼓吹中一套著名的大型器乐合奏套曲,因由8组各具型制、各成章法的套曲组成,故名之。据考证,《八大套》至迟在17世纪末业已基本形成。清初,五台县槐荫村的著名民间艺人赵承贵历多年潜心研究,完成了《八大套》的整理。到20世纪初,经历代艺人的精心打磨,已几近尽善尽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惜由于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晋北鼓吹也在劫难逃,艺术财富大量散失,《八大套》亦惨遭厄运,濒临失传灭绝的危险。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化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卢补良和他的队友们经十多年艰辛努力,在已故音乐家任贵和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沉潜基层,爬罗钩沉,排沙拣金,挖掘久不使用的稀有曲牌,终将濒临失传的《八大套》曲目整理完毕,并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进行了抢救性录音录像,终使《八大套》这位百岁老人,重新焕发青春,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经过整理的《八大套》,共含8套组曲、124支单曲(不包括打击乐),除重复使用者外,实有单曲67支。全部演奏下来,共计时长335分钟,适用于宏大而隆重的场面。

  《八大套》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停顿地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其乐队编制、主奏乐器、演奏技法也和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一样,不断衍变发展,并形成自己一套可循的规律性,有着特殊的味道和色彩。

  卢补良向记者解秘,他先说乐队编制。有唢呐3(高中低各1)、管子3(高中低各1)、笙3(高中低各1)、金鼓1、鼓板1、大镲1、大锣1、小镲1、小锣1、梆子1,共计15件。

  主奏乐器是《大骂渔郎》套为唢呐(高、低各1)单奏;《青天歌》套、《扮妆台》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箴言》套、《鹅郎》套、《劝金杯》套均为管子主奏,高音唢呐笙以及打击乐辅奏。

  其演奏技巧是:①唢呐。常用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②管子。常用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吐音、花舌音以及跨五音、涮音和齿音等。此外,除手指技巧外,尚有口内技巧。一般来说,哨子含得愈深,发音便愈高,反之则音低;演奏时,还可利用口形的变化,模拟出自然界的多种音响,如箫声、动物叫声等。③笙。亦分口内技巧、手指技巧两类。口内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呼舌、腹韵音、腹震音、锯气、剁气、三弦音等,起着“粘”和“溶”之功用。

  2017年,由卢补良牵头组织的晋北鼓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军营、进校园活动真正开始启动,他组织教师团队为部队官兵进行义务授课,传授地方传统音乐知识;手把手教学生正确使用乐器,从娃娃开始抓晋北鼓吹的传承工作。他常说,当传承人就不能图名图利,晋北鼓吹这么优秀的乐种,大家必须要传承下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7以来,他先后为西安音乐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师生举办传统音乐讲座和专场音乐会,使晋北鼓吹这一音乐品牌在高校叫响。多年来,先后有武汉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校的不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登门请教,他都热情接待,认真传授。他还邀请甘肃庆阳唢呐、辽宁复州鼓乐的艺术家相聚忻州,同台演出,共磋技艺。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这一些传承活动,使晋北鼓吹传统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走南闯北,高歌猛进。是卢补良几十年来带领忻州八音艺术团为人民演出的真实写照。他参加了在河北南戴河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大赛,捧回了“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荣摘“全国吹歌大王”的桂冠;他带领忻州八音艺术团参加了由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部联办的“中国民间经典音乐会”、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展演等全国大型演出活动。

  忻州吹打乐特有的浓郁乡土气息,粗犷豪放,就像奔腾咆哮的黄河雄浑铿锵;原汁原味,干净纯朴,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来自晋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征服了各地的专家学者、音乐院校师生和国内外观众,为山西、为忻州人民争得荣誉。

  特别是“晋北鼓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卢补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北鼓吹”唢呐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后,他越发成了大忙人。“晋北鼓吹”非遗传承工作也干得风生水起,各种演出活动应接不暇,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2011年晋北鼓吹正式编入大专院校的音乐教材;2014年列入联合国遗产组织第二届太极传统音乐奖推荐项目;2015年5月,卢补良成为忻州市委、市政府联系专家。2015年9月11日,在山西太原中国文化博览会举办《八大套》专场音乐会。2016年,《晋北鼓吹 八音古韵》一书出版,对卢补良进行了专题介绍。这是文化部非遗司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内容之一,由文化部非遗司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出版,该书成为文化部门和音乐院校的馆藏图书,它对宣传晋北鼓吹及忻州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6年,忻州八音艺术团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中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这次参演的音乐院校专业演出团体和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都是各地的顶尖高手,代表了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最高演奏水平。

  忻州八音艺术团先后演奏了传统吹打乐《大得胜》《八大套》选曲《青天歌》、北路梆子传统剧目《打宫门》选段《三对面》,其演奏或火爆热烈,节奏明快,振奋人心;或旋律悠扬,庄严肃穆、意境幽深,特别是充分调动了唢呐、管子、口哨三种乐器的特殊功能,巧妙运用乐器音色特点,惟妙惟肖地移植了北路梆子传统唱腔,独具匠心,别具风采,让观众真正领略了忻州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台下观众的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标志着忻州八音艺术团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中国日报中文网、乐舞学习网等媒体进行了精彩报道。忻州八音艺术团演奏的《三对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演出证书,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直属展演项目。

  2017年7月11日,卢补良又率团在海南省海口市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民族器乐乐种组合展演活动,一展晋北鼓吹的风采,受到南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卢补良进行了采访报道。7月12日,卢补良又与全国著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共同畅谈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2017年7至8月份,卢补良先后4次到北京在恭王府参加了国家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为国内外游客演奏了忻州八音传统曲目,传播了忻州传统优秀音乐文化,使观众领略了忻州传统音乐的魅力。2018年7月,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为卢补良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国的顶级音乐专家学者观看了演出。正式演出曲目全部进行完后,观众意犹未尽,多次以掌声欢迎加演节目,演出又延续了近一小时。事后卢补良说,那次演出完,他连拿唢呐的劲都没有了。但他又说,就是现场倒在台上,也要满足观众的要求,这种机会难得呀?演出结束,专家们同卢补良进行了学术交流。忻州本土浓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已深深地扎根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心中。

  2019卢补良又参加中国北方民间说唱交流大会并进行了晋北鼓吹音乐线年参加了中国北方二人台、二人转艺术交流暨学术研讨活动……

  千百年来,晋北鼓吹及其代表性大型套曲《八大套》,携着欢乐与详和,走过幽深的历史丛林,装点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晋北人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亲和点缀和怀旧经典,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2006年,晋北鼓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面无不包含着卢补良和队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日渐增长,为晋北鼓吹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山西、在忻州,已将打造晋北鼓吹山西《八大套》品牌列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晋北鼓吹品牌《八大套》这枝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乐,以其特别深沉的声音,更加沁人心脾的交响,奏响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

  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卢补良深知,音乐没有国界,没什么语言比音乐更能深入人心,中外话语有别,文字不同,确有时空的隔阂和交流的障碍,然而音乐,却是全人类甚至全部生物都理解的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