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海尔

来源:米乐体育官    发布时间:2024-02-14 10:56:51 9999

  2001年的3月7日,莱茵河畔的德国城市科隆,荟萃世界家电精品的科隆国际博览会拉开序幕。来自中国海尔的太空系列网络家电甫一亮相,就紧紧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身着银色衣裳的28款家电产品,融聚网络信息尖端技术,外观造型新颖超前,在变幻的灯光下熠熠闪亮。西门子公司一位部门经理把海尔的展品逐一“研究”之后,脱口赞叹:“这就是世界家电发展的趋势!”

  海尔人当然不会忘记,16年前的那个春节,已亏损147万元的企业年关难过,是当家人张瑞敏四处求人借了点钱,全厂职工过了个苦涩的年;海尔人也清楚地记得,11年前那个春天里,当海尔被评为国家级企业的喜讯传来,全厂的干部职员个个禁不住喜泪奔流。16载风雨磨难,16载辛勤耕耘,海尔人收获一份光荣:

  2000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在内的1万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海尔的品牌价值已达330亿元。在海外,海尔已建立起38000个营销点,2000年出口创汇2.8亿美元,在国外建立了14家工厂和工业园。美国《家电》杂志今年第二期对全球家电制造商排名里,海尔名列第九位,这标明海尔的综合竞争力已是世界一流水平。

  是什么让当年那个濒临破产的“丑小鸭”,变成了今天跻身世界家电十强的“海尔龙”?

  海尔的领路人张瑞敏回答:是创新。创新是海尔的灵魂,是海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奥密所在。

  从创名牌战略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到多元化战略时的“吃休克鱼”,再到国际化战略的“ 先创牌、后创汇”,海尔人说,创新之路很难走,但距离成功是最近的路。

  从创名牌到多元化、国际化,海尔成功实现了两大战略性跨越。海尔人现在已经获得了许许多多的荣誉,但在他们心里,份量最重的是国家质量奖。它所代表的海尔质量理念,是让海尔站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基石。这一质量理念是一把大锤砸出来的。

  那把大锤如今挂在海尔冰箱生产车间的一面墙上。1984年,企业正在艰难起步之时,张瑞敏一反当时国内企业把产品分为一、二、三等品的做法,毅然下令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在叮叮当当的锤声中,在全厂工人痛心的泪光里,“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从此树立起来。

  七年生聚,七年创牌,海尔在中国的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海尔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了多元化战略。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再到米色家电,海尔人连战连捷。

  从1991年到1998年,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全部扭亏为盈。同时海尔人收获的,还有著名的“吃休克鱼”理论。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原来就是一条“休克鱼”。1995年7月,红星公司划归海尔集团,生产海尔牌洗衣机。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也未投入新的资金,当年12月份已盈利150多万元。

  成功兼并使海尔多元化战略得以低成本实施。海尔产品从单一的冰箱,发展到包括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手机等69大门类1万多个品种。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正当国内许多企业价格战打得难分难解时,海尔人不打价格战。张瑞敏提出:“国门之内无名牌。”张瑞敏吸取以往一些企业的教训,提出“先创牌,后创汇”,先占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再以高屋建瓴之势挺进发展中国家市场。他们远大的目光已经超越国界,投向了世界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是那么的艰难。当海尔人把德国选为首要目标时,德国经销商并不认可来自中国海尔的产品。张瑞敏心生一计,把海尔产的6台冰箱撕去商标,与同样撕去商标的德国产品混放一起,让几十位家电代理商从中挑选质量最好产品,结果被选中的全部是海尔的产品。德国人是务实的,海尔人第一次拿到了来自国外的2万台冰箱订单。从此步步出击,一发不可收拾。目前,海尔空调产品的50%已出口国外,海尔已成为国际上的知名品牌。

  每一步跨越,每一次战略的创新,对海尔人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难辛的付出。但海尔人说得好,创新之路很难走,但距离成功是最近的路。

  快速反应,柔性生产,流程再造,海尔不停地改进革新,为的是握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海尔发展之路就是创新之路

  2001年2月13日,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闭幕晚宴正在青岛海尔国际培训中心举行。一件披着红色绸布的冷柜摆在了宴会厅中。在各国经理人疑问的目光里,主持人揭开了绸布,当场宣布:这就是迈克先生要求的新式冷柜,它已被命名为“迈克冷柜”。全场的经销商们先是惊讶,继而暴发出热烈的掌声。

  原来,会间来自美国的代理人迈克提出,希望海尔能生产一种不必探身取物的冷柜。他和所有与会的代理商都没想到,仅仅过了17个小时,他所要求的冷柜就已变成了产品。当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副总裁问谁对经销这款冷柜感兴趣时,经理人们齐刷刷举起手臂。

  到今年5月份,仅迈克冷柜一项,就已占领了美国小型冷柜40%的市场。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人用创造性的工作,对海尔作风作了新的诠释。

  张瑞敏说,在新经济条件下,速度决定企业生死。哪个企业不打破常规,对此作出创新性的反应,就必败无疑。市场不给你改错的机会,也不给你改错的时间。

  海尔自2000年以来,打破以往组织架构,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进行了一场痛苦艰难的业务流程再造。为此成立物流、商流、资金流三个推进本部,组织系统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结构变成了扁平式结构,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了。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到海尔的这一切后说:海尔在引导一次管理革命。

  今年3月31日,海尔建成投入运营海尔国际物流中心。记者在国际物流中心看到,高达22米、面积为7200平方米的库区内,在微机自动控制下,机器人、巷道堆垛机、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高效运转。这个物流中心的吞吐量相当于40多个同样大小的普通平面仓库。库内原料4小时能送达车间工位。难怪记者在海尔的生产车间里,看不到一般工厂车间里常有的原材料堆积呢。

  为了当今市场个性化需求,海尔建起了柔性生产线,按张瑞敏的说法,要能快速生产“三角型的冰箱”。记者在海尔空调本部的生产车间里看到,生产看板上标明的订单,有的三台,有的两台,规格要求各不相同。这类订单在传统生产线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海尔的柔线生产线,却能快速实现用户的需求。

  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海尔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摒弃过去那种封闭式、线型的低效率开发方式,创造性地实行了整合全球技术、智力资源的并行式开发。轰动科隆家电博览会的太空网络系列家电,从提出创意,到设计再到成品,前后不足3个月。日本的专家,美国的技术和法国的时装设计师对家电色彩的设计,都被海尔整合在一起,各类设计开发同步进行,无论它的开发速度还是领先水平,都创造了一个家电系列新品开发的奇迹。

  张瑞敏说,若海尔的规模,无法与世界大企业相较,但就创新精神而言,海尔敢与跨国公司平起平坐。

  市场千般风云变幻,海尔时时创新应对,目的只有一个:握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最大限度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海尔16年平均每年80%的增长率说明,创新是海尔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尔推出“市场链”,为每一个员工的提供创新的空间,把外部市场的压力内部化,提高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在海尔空调器厂三分厂厂长陈凤梅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厚厚一叠建议单。陈凤梅和记者说,这是这个分厂的员工们一周内提出的发明和建议。透过这一份份建议,表现出的是海尔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

  被同事们戏称为“七头六臂”的张亮亮站在领奖台上笑得很开心。他因为发明了“七头六臂”焊接工装,被公司评为“小改小革创意明星”。他是合肥空调事业部三厂的员工,他的小发明使焊接工位可以同时使用6把焊枪,免除了焊工往来奔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王涛是青岛海尔空调器厂喷粉车间挂件乙班的上件操作工,他用铁丝把挂具并联起来,挂在铁丝上,这样,一个挂具就由过去挂20个固定片,增加到能挂100多个固定片了。经试验证明,他的设想是成功的。这样一来,喷粉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他的发明很快派上了用场,海尔商用空调接到一批窗机定单,原来一个班组2天喷不完的商用空调固定片,现在仅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

  象他们这样,海尔的数万名员工中涌现出了以一线职工名命的“晓玲扳手”,“云燕镜子”、启明焊枪”、“ 申强挂钩”等一大批技术发明和革新成果。正是由于这些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海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和超越。

  海尔员工的创新活力来自何处?来自海尔独创的管理理念“市场链”。海尔从1999年开始,根据外部市场的要求,创新管理机制,实行“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制度,让每一个员工都面向市场,都有一个创新的空间。

  瑞士洛桑,瑞士管理学院年会,张瑞敏登上讲台,向来自世界各著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学者,演讲海尔的“市场链”。一个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听讲的人意尤未尽,围着张瑞敏不断提问。他们感到惊讶的是,来自一个东方古国的企业海尔,这次在企业管理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4年前,海尔在与一家外国财团的合资谈判中,因对方坚持要用自己的品牌,合作归于失败。对方的谈判代表说:“我要打败你!”张瑞敏的回答是:“我们唯一害怕的是我们自己。”

  海尔的组织架构,16年间已经调整了37次。每次的调整,张瑞敏坦言“都非常痛苦和难巨”。他曾用“斜坡球体论”来比喻公司发展的惰性,要战胜这种惰性,获得向上的动力,就必须不断战胜自我,否定自我,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有人曾问张瑞敏:海尔人超负荷的工作为了什么?张瑞敏作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尔人执着的创新动力来自什么地方,也许海尔大厦正中高挂的八个字可以作出回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上一篇: 网球场专用灯

下一篇: 屏幕原料